
年亏5500万仍分红2100万,联讯仪器IPO募资19亿超总资产,隐忧何在?
联讯仪器即将进行IPO募资,其募资额高达19亿,超过其总资产,尽管该公司去年亏损了5500万,但仍计划分红2100万,这一举措引发了市场对其财务状况的担忧,担忧其是否存在经营风险及资金运用效率问题,投资者应关注其财务状况、业务模式及未来发展战略,审慎评估投资风险。
8月15日,苏州联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讯仪器”)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这家成立仅七年的电子测量与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正以惊人的业绩反转冲刺资本市场。创始人胡海洋携一致行动人黄建军、杨建,牢牢掌控54.79%的股权,将公司命运系于一场光通信与新能源汽车的行业盛宴。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2.14亿元飙至7.89亿元,归母净利润更从巨亏5539万元逆转为盈利1.4亿元,仿佛一夜间从寒冬跃入盛夏。然而,高光之下阴影密布: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最高超六成,经营性现金流在2025年一季度由正转负,应收账款与存货如雪球般滚大,坏账计提与跌价压力步步紧逼。更令人咋舌的是,公司拟募资19.54亿元,这笔钱相当于当前总资产的135%,却在亏损年度大方分红2100万元。这场IPO,究竟是行业红利的馈赠,还是财务风险的定时炸弹?
联讯仪器的崛起,源于AI与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浪潮。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性增长点燃了数据中心建设热潮,高速光通信产品需求激增,光模块厂商扩产潮水般涌来;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碳化硅功率器件产业化提速,公司核心产品——通信测试仪器与功率器件测试设备——乘势而上,在性能突破中收割市场红利。2024年,其营收同比激增186%,净利润扭亏为盈,2025年一季度再续增势,营收达2.01亿元。但这并非技术创新的独角戏,而是行业风口的集体狂欢:公司坦言,增长全靠“算力需求提升”与“新能源汽车加速”的外力驱动,自身造血能力却显孱弱。
光环褪去,经营风险的裂痕清晰可见。首当其冲的是客户集中度过高的痼疾。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从42.64%跃至62.64%,单一客户流失便可能引发业绩断崖。光模块需求一旦饱和,订单缩减将如多米诺骨牌般冲击利润;强势客户更借机压价、延长账期,将公司逼入现金流困局。2024年,经营性净现金流仅0.81亿元,2025年一季度骤降至-0.53亿元,真金白银的匮乏暴露了增长虚胖的本质。
与现金流警报同步的,是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双重绞索。应收账款余额从2022年的8962万元暴涨至2025年一季度的3.06亿元,坏账计提从717万元飙至2562万元——仅2024年,坏账就吞噬了近17%的净利润。存货账面余额更从0.74亿元膨胀至4.21亿元,跌价准备累计1480万元,库存积压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刺穿利润表。这些数字背后,是行业周期波动下的脆弱性:公司产销率长期低迷,电子测试仪器仅60%-80%,半导体设备也徘徊在60%-70%,产能闲置却盲目扩张,无异于刀尖起舞。
募资计划的“狮子大开口”,更将争议推向高潮。19.54亿元拟投向光通信、车规芯片、存储测试等六大项目,规模相当于净资产的2.75倍。公司辩称此为“业务延伸”,但现有产能尚未饱和,募资合理性存疑。讽刺的是,在2022年亏损3807万元时,公司仍决议分红2106万元;同期,股权激励费用达1.4亿元,其中超5000万元流向实控人阵营。这种“亏钱也要分”的逻辑,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用行业东风粉饰报表,用股东利益置换长期健康。
联讯仪器的IPO,是科创企业狂飙时代的缩影。它乘着AI与新能源的翅膀起飞,却在财务地基上留下裂缝。若行业红利退潮,客户集中、现金流枯竭与存货减值或将引爆连锁反应。科创板需要创新引擎,但更需健康血脉——市场检验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穿越周期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