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押中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这些基金赚翻了

访客 2025-05-13 15:07:14 61466 抢沙发

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股价疯涨,有基金重仓持有而业绩大涨,也有基金因提前离场,与大涨擦肩而过。有专家表示,部分基金仍以传统消费估值框架套用新消费,忽视IP生命周期、工艺壁垒等非财务指标,认为潮玩是伪需求,错失翻倍行情。

押中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这些基金赚翻了

如果你问投资者,当下,谁是股票市场里的当红炸子鸡,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一定榜上有名。

从去年开始,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的股价扶摇直上,成为港股市场表现极其突出的两大牛股,前者从不到20港元涨到近200港元,后者2024年6月发行价为40.5港元,此后一度飙升到880港元。

趁着股票大涨,部分私募基金选择退出。不久前,“泡泡玛特早期投资机构清仓式离场”的新闻刷屏。

新闻源自风险投资机构蜂巧资本5月7日在其微信公众号的发文,内容称,由于旗下私募基金蜂巧人民币一期基金即将到期,该机构在近一周内,通过大宗交易分三次集中出清了所有在上市前买入的泡泡玛特股份。

经计算,该笔交易套现约23亿港元,大赚超8倍。

在一级市场,这样的故事的确足够吸睛,也足够诱人。但在二级市场,更多投资人受限于投资渠道,只能作壁上观,对泡泡玛特爱而不得。但一些眼光独到的基金提前布局,让基民吃到了新消费热潮带来的红利。

207只基金重仓泡泡玛特

押中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的基金,迎来了好日子。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基金数量超1.2万只。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有207只基金,重仓了泡泡玛特。

按持仓市值排序,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含泡泡”量最高,持股数量322万股,持股市值达4.65亿元。

回顾2024年第一季度时,该基金持有泡泡玛特股票数量为243万股,对应市值为6340万元,一年时间内,持股数量涨了33%,市值却猛涨6倍多。

由于泡泡玛特是第一大重仓股,使得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近一年回报率达50%(截至5月8日),远超沪深300同期6%的水平。与此同时,该基金第一季度实现利润2.5亿元。

手握超4亿元泡泡玛特市值的,还有广发价值核心A,该基金重仓泡泡玛特的时间,比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晚一个季度,但不影响其通过泡泡玛特赚得盆满钵满。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基金斩获高达5.68亿元利润。

除上述两只基金大户外,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A、富国沪港深业绩驱动A、富国消费精选30股票A三只基金,持有泡泡玛特市值也都超过3亿元,三只基金一季度利润分别为2.8亿元、4.7亿元、3.0亿元。

另有8只基金持有泡泡玛特市值在2亿~3亿元,17只基金持有泡泡玛特市值在1亿~2亿元,涉及的基金公司有易方达、汇添富、富国基金、银华基金、南方基金等。

泡泡玛特的市场带动力,着实惊人。

港股市场上另一大明星、堪称“黄金收割机”的老铺黄金吸金能力也不错。

截至第一季度末,共有46只公募基金重仓了老铺黄金。

按持股市值从高到低,广发价值核心A排在第一位,持股市值4.41亿元、富国消费精选30股票A紧随其后,持股市值3.44亿元,再往后,富国成长策略持股市值2.33亿元、南方香港成长、富国中国中小盘人民币持股市值也都超亿元。

《财经天下》在梳理过程中发现,这些基金中的很多产品,同时押中了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

以广发价值核心A为例,通过持股情况可以看到,该基金持有的泡泡玛特市值位列市场第一,持有的老铺黄金位列市场第二,差一点就是“双料”冠军。

具体来看,老铺黄金是其高于泡泡玛特的第一大持仓,基金经理吴远怡对两只股票都展现出异常地钟爱,占股票市值比均超过11%,持仓市值均超过4亿元。

而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也没有辜负吴远怡的期待,该基金第一季度拿下5.68亿元的利润。

类似情况的还有富国消费精选30股票A,截至第一季度,该基金中,老铺黄金持仓市值为3.43亿元,位列第一大重仓股,泡泡玛特持仓市值为3.11亿元,位列第三大重仓股。第一季度,富国消费精选30股票A的利润为2.95亿元。

南方香港成长也是如此,第一季度4.83亿元的利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两大重仓股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该基金把超2成投资股票的钱,都押在了这两只股票身上。

再有,像申万菱信乐融一年持有A、富国沪港深行业精选A、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A、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恒越匠心优选一年持有A等,也都是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的双股持有者。

网友感慨:果然,优秀的基金,都在扎堆筛选优质股。

如何选中爆发股?

基金及时踩中爆发股,背后离不开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者的精准运作。

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的基金经理农冰立,在进入金融行业之初,是TMT行业的研究员,原本,他专注的是硬科技产业方向的研究。

之所以重仓消费股泡泡玛特,以至于达到行业之最的程度,是因为他认为,科技行业作为成长风格投资,往往弹性较大,配置一些消费股,有利于控制基金净值的回撤。

这一配置不要紧,正巧碰上了他“敢于重仓”的投资风格。

“我对重仓的态度是要么不买,要买就重仓。”农冰立这样讲道。而他所指的重仓并不是短时间内买很多,而是对看好的标的先逐渐形成底仓,而后不断加大配置,最后形成重仓。

从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的加仓痕迹上看,确实如此。2023年年底,泡泡玛特第一次出现在该基金的股票配置名单中,持股数量只有167万股,占基金净值比例只有2.92%。2024年第一季度,泡泡玛特跻身重仓股,持股数量增长到243万股,基金净值占比提升至6.27%。2025年第一季度,持股数量又猛增至322万股,基金净值占比又涨至8.17%,成为NO.1。

不同于农冰立的科技投资经验,广发基金的基金经理吴远怡消费投资眼光敏锐。

由他管理的广发价值核心A和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均为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的投资大户,吴远怡也被视为消费股的超级赢家。

身为85后的吴远怡,曾就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和外资机构惠里基金,从事消费、汽车、科技等多个行业的研究,接触过从A股到港股、美股等不同市场、不同行业的成长股。另外,吴远怡还曾在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投资经理,管理港股通组合。

2020年,吴远怡加盟广发基金,同年9月起任职基金经理,与老将刘格菘一起管理广发创新升级混合基金。

由此为起点,吴远怡手握越来越多的基金,截至目前,其还管理着广发创新升级、广发科技创新、广发小盘成长等共计6只基金,用四年多时间达成在管规模193亿元。

“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的情况下,广发基金通过重用吴远怡,明确传递了‘超配港股’的战略信号。”一位公募人士对《财经天下》表示。

对消费股和港股资产的重视,在富国基金周文波那里同样得以体现。

2024年第一季度,由他所管理的富国消费精选30股票A只有泡泡玛特1只港股,也是第一大重仓股。今年第一季度达到6只。与此同时,老铺黄金取代泡泡玛特跻身市值额榜首。

周文波消费分析师出身,2022年11月加入富国基金,并于2023年5月开始管理富国消费精选30股票A。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接手之前,富国消费精选30股票A是妥妥的“酒类基金”,前六大重仓股全部是酒,包括青岛啤酒、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今世缘、古井贡酒。

周文波凭借对消费产业的独特观察,一改常态,大砍酒类配置,降低对传统消费龙头的持仓,布局方向改为小家电、本地生活、文具等细分消费领域,当然也包括新消费的代表者泡泡玛特、老铺黄金。

他在基金业绩报告中表示,国内消费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驱动传统龙头企业业绩增长的消费升级逻辑将阶段性面临着挑战,无论是价,还是量的角度,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相反,一些新兴消费方向正在涌现,譬如出海、情绪消费、性价比消费等方向,受益于时代的变化,新消费企业的基本面相对更强。

他还分享了新消费的四类机会:一是出海,能走向全球的品牌消费公司;二是情绪消费,能给消费者提供开心愉悦的新兴消费行业,包括潮玩、卡游以及宠物等领域;三是性价比消费,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上升,物美价廉商品将持续受到消费者偏爱;四是仍处于全国化扩张,逻辑清晰,增长动能强劲的消费类公司。

消费股爆发,但投资逻辑变了

存在“把握者”的欣喜若狂,就一定存在“错失者”的捶胸顿足。

在泡泡玛特股价呈现U形走势的过程中,一些基金经理没能等来它的上涨就提前离场了,其中就包括易方达的萧楠、张坤。

泡泡玛特2020年12月上市,2021年3月加入港股通。而萧楠于2021年第三季度便开始买入泡泡玛特,属于早期看好者。

同年年底,由其管理的易方达高质量严选三年持有、易方达消费精选两只基金合计持有2594.86万股,占15只公募基金重仓泡泡玛特的一半以上。

然而2022年第一、二季度,萧楠一方面对泡泡玛特进行清仓,另一方面重新加仓港股的互联网服务、运动鞋服等板块和A股的次高端白酒等板块,他认为,“这些公司的业务体现了极强的韧性”。

也许是因为自己犯的错要自己还,2024年萧楠再投泡泡玛特,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易方达消费精选持有176万股,持股市值在所有公募基金中排行第七。

萧楠的同事张坤也曾看好泡泡玛特的潜力。2022年第一季度,泡泡玛特现身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亚洲精选,2022年年底,该产品持仓中已没有泡泡玛特的身影。

从泡泡玛特的股价趋势上看,2021年年初至2022年年底近两年时间里,正好是公司从100港元高点滑落到10港元以下史上最低点的日子。张坤买在了较高点,卖在了较低点。

▲泡泡玛特股价走势图

明星基金经理尚且如此,整个公募对泡泡玛特的整体持仓情况变化更是跟风明显。2023年第三季度末,泡泡玛特股价低谷时,只剩10余只基金重仓。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股价迎来反弹,季度末重仓基金超过60只。2025年公司火爆海内外,股价飙涨,截至第一季度重仓基金再涨至207只。

“和普通投资者一样,专业的基金经理也经不住手里的股票一跌再跌。追涨杀跌的情况在公募基金行业其实一样。”有基金从业者对《财经天下》坦言。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财经天下》,年度排名等压力导致部分基金经理追逐热点,错失长期红利。部分基金仍以传统消费估值框架套用新消费,忽视IP生命周期、工艺壁垒等非财务指标,认为潮玩是伪需求,错失翻倍行情。

他进一步分析称,从宏观上看,Z世代为IP、设计、文化溢价买单,消费行业从2019年到2020年的白酒主导,转向为2024年后可选消费(潮玩、黄金奢侈品、美妆)崛起,这背后反映出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

正如王鹏所讲,许多消费类基金的选股逻辑都是在往“享受”层面靠拢。比如富国港股通策略精选A,除第一重仓泡泡玛特外,也重仓上美股份、巨子生物,三只股票在2025年第一季度区间涨幅分别为74.57%、36.30%、41.18%。

再比如永赢港股通品质生活慧选混合,也是泡泡玛特、上美股份、毛戈平三股在手,且持股比例都不算低,基金规模只有6亿多,A类近一季度净值增长率4.69%,C类达4.41%。基金经理在业绩报告中写道,“潮玩、国产化妆品的龙头均处于品类快速增长周期,相关公司的成长动能充足,且估值较为合理,也是我们组合重点关注的领域。”

此外,年轻人离不开的、市场巨大的奶茶消费,也给一批消费基金带来了“争先”的机会,“雪王”蜜雪集团上市即高光,截至第一季度末有5只基金重仓买下共计55.84万股,沪上阿姨上市前获3300倍认购……

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截至5月7日),可统计的含“消费”二字的217只基金中,142只基金呈现正收益,占比65%。其中9只收益率在20%以上,45只收益率在10%以上。

历经沉浮后,消费板块展现了抗跌的韧性,新消费业态扮演了惊喜不断的角色。“老一代的酒文化退场,新一代人的情绪消费起来了。”一位投资者感慨。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146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