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极端高温预警!医院病房或将面临紧缺

访客 2025-08-03 12:38:58 42546
极端高温预警发布,预计未来气温将急剧升高,可能导致大量中暑病例的出现,受此影响,医院病房将面临紧张局面,可能出现床位紧缺的情况,请广大市民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注意身体健康,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共同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挑战。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是气温的上升,更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系统性“压力测试”。

今年7月,武汉大学教授王行环团队在《自然》杂志发出预警:当前的热力条件下,若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到2100年,中国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或达510万,相应住院费用也将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南方个别城市正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全球范围内,高温热浪、热带传染病也在影响着多个国家。

7月25日,围绕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前主任费和平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指出,气候变化正通过高温热浪、虫媒疾病扩散、慢性病加重等多重路径,全面冲击全球的健康防线。“解决方案不仅在手术室或急诊室,更应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社区治理、城市结构,乃至全球政策的系统转型中找答案。”

极端高温预警!医院病房或将面临紧缺

费和平 图/受访者提供

保护脆弱人群是关键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蜱虫、蚊子、隐翅虫等传播疾病的昆虫,其生存和传播疾病的范围是否也在逐步扩展?如何预防虫媒疾病的传播?

费和平:是的。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疾病传播格局,尤其是虫媒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由蜱虫传播的疾病包括蜱传脑炎。在美国,随着气温上升,蜱虫传播的疾病已扩散到更广泛的地区。

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包括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热等。全球范围内,蚊媒病的发病率同样在走高,比如基孔肯雅热。这种感染会导致严重的关节和肌肉疼痛,还会引发突发高热、头痛、皮疹等症状,但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病原体正跨区域甚至跨国传播。在我任美国CDC主任期间,就曾目睹寨卡病毒在巴西引发新生儿严重畸形。

在虫媒疾病高发期,预防需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公卫干预,比如疫苗接种、改善外部生活环境等;二是加强个人防护,降低个体感染风险,比如使用驱蚊剂并安装蚊帐、在疟疾流行区服用预防性药物;三是健全医疗体系,确保感染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确保高温季节医疗系统正常运转?

费和平: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医院本身的应对能力,经历过新冠疫情后,全球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挑战在于,整个卫生系统能否防止人们发展到需要住院治疗的程度。现在很多患者需要住院,其实是因为其慢性病没有得到良好管理,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等。在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下,这些人群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所以,更理想的做法是通过改善慢性病管理,降低在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住院的风险。

极端高温下,确实可以观察到住院人数的上升,但通常不会达到全面挤兑医疗资源的程度。有时,医院可能需要优化流程和制定新规则,以更高效地救治与高温相关的疾病。城市层面,更大的挑战在于通过预防手段减少住院需求,比如设立避暑中心,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支持和帮助。

《中国新闻周刊》:武汉大学教授王行环团队的研究显示,高温室气体排放下,中国65岁以上人群的温度相关额外住院负担经济指数,将从2030年的2.4%增加至2100年的12.3%。该如何真正保护高风险人群?

费和平:虽然所有人都应得到保护,但那些最有可能因极端天气而住院,甚至发展为严重疾病或死亡的脆弱群体,应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首先,必须识别出哪些人是高风险人群,并让他们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正在服用特定药物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体弱多病或有残疾的人群,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自理困难的人。

每座城市都可以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主动联系这些群体,提供必要支持。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城市里有很多老人,还有不少精神疾病患者,他们服用的药物会影响体温调节能力。一旦失去空调等降温手段,就容易出现健康风险。

《中国新闻周刊》:据报道,欧洲国家的家庭空调平均覆盖率约为20%,部分国家的普及率甚至更低。缺乏空调,对抵抗高温而言,会是一个严重问题吗?

费和平:缺乏空调,对于老人、慢病患者等脆弱群体而言尤为危险。几年前,巴黎曾遭遇严重热浪,导致数千名老年人死亡,仅仅因为他们没有空调。过去,许多欧洲国家因为气候凉爽,对空调的依赖度不高。但随着近年来极端高温的频率和强度上升,这些国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空调。

科学界正在研究不同人群对高温的耐受力,目前的发现是,从小生活在高温环境的人,可能对短期高温的反应稍微轻一些。但没有人能“免疫”高温。

空调可缓解高温,但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它也可能加剧问题。天气越热,人们越依赖空调,而制冷所需的能源又在推动全球变暖。所以,核心在于减少对高污染能源的依赖,从源头上控制气候变暖。我们希望,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可为那些真正需要,但尚未普及空调的地区提供制冷服务。

把“能力建设”放在更突出位置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以来,美国宣布了多项政策,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削减数十亿美元科研经费、终止全球疫苗援助计划,并计划于2026年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等。能否举例谈谈,这些决策可能对全球卫生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费和平:美国近期的一系列政策调整,正在对全球健康体系造成直接且严重的冲击。这使得当前全球卫生格局快速变化,且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非洲地区,这些变化已带来显著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健康事业的重要资助方。它在艾滋病治疗、结核病防控以及脊髓灰质炎的根除方面投入巨大,资金占全球相关投入的很大一部分。有人认为,美国可以减少其出资份额,但这类支持迅速减少的同时,全球卫生体系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

由于各类支持的减少,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正面临考验,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疟疾。疟疾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的叮咬传播给人类。疟疾的防控本就缺乏缓冲空间,一旦治疗中断,就会导致儿童死亡。如果停止发放蚊帐,疫情传播也会迅速反弹。

此外,一些原本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也受到错误信息的冲击。比如在盖茨基金会等支持下成立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最近就被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在一段视频中公开抹黑。这类虚假信息不仅误导公众,更可能动摇人们对安全有效疫苗的信任。

如果问我当前最紧迫的挑战是什么,我会说,是尽力减少这些错误政策造成的破坏。我们必须尽快支持各国,尤其是非洲国家,帮助它们获得足够的技术和资金资源,来应对自己最迫切的健康威胁。

《中国新闻周刊》:气候变化正深刻改变全球疾病谱和医疗负担。你认为未来十年,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最需要新的国际合作机制或制度创新?

费和平:我认为气候变化只是全球健康面临的众多重大挑战之一。其他挑战还包括应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应对艾滋病、结核病,以及减轻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长的负担。

我认为,下一阶段的重点,是推动全球建立一种全新的合作机制,核心是帮助各国提升应对自身健康挑战的能力。因此,全球健康的未来,要把“能力建设”放在更突出位置。以我过去担任美国CDC主任期间与中国疾控中心的合作经验为例,增强国家能力,首先要从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水平做起,建立起更完善的实验室系统,及时识别和应对健康风险。同时,国家还须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和系统协调能力,不管是疫苗接种,还是推动烟草税等社会政策,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和治理能力。

我坚信,对于各类健康问题,公共卫生依然拥有强大的应对能力。只要我们坚持“事实为依据、效果为导向、持续推广”的方法,未来仍能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发于2025.8.4总第119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费和平:气候变化正全面冲击健康防线

记者:牛荷(niuhe@chinanews.com.cn)

编辑:杜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