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无用论盛行,车企到底忽略了什么?
题图|AI生成
当北方的寒潮裹挟着零下的低温席卷而来,深夜小区里一个人影正对着车门反复滑动、按压、试探。
但不要慌张,这并非遭遇盗窃,而是这位车主的隐藏式门把手在低温下再次失灵。他对着车身上那道优雅的隐藏式门把手划了又划,感应器却始终沉默。
这不是什么喜剧桥段,而是智能汽车时代最真实的用户困境。
从特斯拉将门把手藏进车身曲面开始,这道看似简单的工业设计,早已超出了美学进化的范畴。车企们用“降低风阻系数”“提升科技感”的宏大叙事包装着每一个细节,却在用户手册里用一行小字提醒:“若遇极寒天气,请用力拍击门板激活机械应急开关”。
当科技感与实用性在车门处短兵相接,隐藏式门把手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智能汽车浪潮下被忽略的用户代价。
这场始于设计革命的创新,究竟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进化,还是技术至上主义制造的伪需求?答案或许就藏在车门开合时的一声轻响里。
当科技成为车企自嗨的秀场
隐藏式门把手到底好不好用?或许这个问题大家心中早有答案。
就算不提上文提到的严寒问题,想必经常坐网约车的朋友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扰:当你打了一辆新能源车时,往往在上下车时都需要反复寻找,甚至需要司机提示才能顺利打开车门。
试想如遇起火等紧急情况,你还得赶紧先说:“师傅你别跑,你先告诉我车门要怎么开?”更别提,遇到门把手故障 “焊死”时,你还要在千钧一发之际,去摸索那不知道在何处的物理应急开关了。
至于说,车企着重宣传的风阻系数,早在2014年,国际期刊《Vehicle Aerodynamics》就发表研究显示,隐藏式门把手对比传统外拉式,风阻系数仅降低0.0001,相当于百公里能耗节省0.02度电,的确堪称一波“史诗级”提升了。
诚然,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初衷还是为了美观,但为了所谓的“美观”用户又要付出多少?却又是很多相关车企不愿意去算的一笔账了。
为了针对这一乱象,在5月8日工信部正式立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根据项目建议书中所示,目前市面上的隐藏式车门把手产品正暴露诸多安全隐患问题,如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等。
因此,在文件基础上工信部还着重强调,要从安全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意外发生时车门系统能够开启,并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此外,车门内外把手需要有明确的标志,也要同时保证结构强度。
这个曾被车企冠以“未来感仪式”的标志设计,如今却成为工信部新规的整改对象。讽刺的是,当车企们将激光雷达数量、屏幕尺寸、语音交互层级作为发布会上的必争之地时,消费者的用车场景中,真正引发共鸣的却是“我们要怎么开门?”这类基础问题。
这场始于审美进化、终于功能缺陷的闹剧,恰如当下汽车行业疯狂堆砌科技配置的缩影:激光雷达数量堪比星际战舰的中控台,能识别手势却听不懂方言的语音系统,以及让中老年用户集体患上触控恐惧症的“无实体按键运动”,正将汽车产品推入“技术过剩”与“体验赤字”并存的诡异困局。
当全景天窗沦为“夏季桑拿房”、触控方向盘在颠簸路段化身“误触炸弹”、手势操控沦为“虚空跳舞”,车企们精心构建的科技叙事正在遭遇现实解构。
这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车企将研发资源倾注于科技参数的军备竞赛时,或许正在错失理解中国用户用车文化迭代的黄金窗口。
而更危险的信号,则来自用户信任体系的动摇。当科技配置从“用户痛点解决方案”异化为“车企技术肌肉展台”,那些被宣传片光晕掩盖的体验裂缝,正在真实路况中演变成信任危机。
有车主在OTA升级失败后被锁车三天,客服却建议“多尝试重启”时的无奈,有车主找不到双闪按键时的戏谑,也有车主20多秒,才“熟练”通过中控屏调好了后视镜时的感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用户对科技配置的信任基石。
谁在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当车企不断强调“我们给用户提供了他们没想到的需求”时,或许更该重新审视:在日均通勤72分钟的中国用车场景中,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星空顶的浪漫,还是复杂场景下能盲操的实体按键?是仪表盘上跳动的虚拟宠物,还是跨省自驾时扎实的续航保真?
这场始于技术跃进、陷于自嗨困局的行业狂欢,正在呼唤车企重新校准创新坐标。
毕竟,当用户不得不为“科技溢价”买单时,他们期待的不仅是参数的飞跃,更是对真实用车痛点的温柔体察。
很显然,在这场席卷造车圈的科技竞赛中,有些企业率先“清醒”了过来。
“我们长城并没被那个隐藏把手带歪。”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在魏牌全新高山直播中聊到了有关隐藏式门把手的话题。
在老魏看来,隐藏门把手这东西弊大于利,唯一减少风阻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事实上,对于隐藏式门把手的评论,也不是魏建军第一次对行业潮流说“不”了。
增程式技术路线、过度营销的产品发布会、压力拉满的销量周报,面对行业滚滚大势,老魏和他执掌的长城汽车似乎一直都不排斥做那个“独醒”之人。
“在当今的市场格局下,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品牌的存在价值不仅是制造‘好车’,更要成为‘懂用户’的好伙伴。”在5月20日魏牌用户交付中心揭幕活动上,老魏这段直击痛点的发言更是揭开了行业“伪需求狂欢”的遮羞布。
没有营销文案、没有滤镜包装,这次发布会本质更像是一场公开邀约:邀请大家在未来的某一天,来魏牌用户交付中心,畅谈交流共赴今日之约。
或许在魏建军看来,建立魏牌用户交付中心不是简单的开店,而是要真正和用户建立联系,真正面对用户的意见,真正把产品价值很好地传递给用户。
而魏牌作为长城体系下第一个拥有数字化渠道能力的品牌,正在用430家用户交付中心、110城服务网络覆盖及用户需求极速响应机制,演绎着新时代背景下“用户直连”的崭新形态。
与单纯传统经销商模式下“卖完车即失联”不同,魏牌在双线并行体系的支撑下,每个交付中心都能承担更多用户需求收集器的功能。从座椅通风强度到语音唤醒词设置,从充电桩布局建议到儿童安全座椅卡扣设计,无数条的实时用户反馈,正在重构这家传统车企的产品开发逻辑。
魏牌用户交付中心
用户担心电池安全,魏牌就把电池放进极限环境里测试,从-40℃到85℃的温差里反复考验,确保不漏、不烧、不炸。
用户说座舱健康很重要,魏牌就打造了儿童优先绿色座舱,在孩子经常接触到的地方,材质大面积采用了抗菌涂层,抗菌率达到99.9%。
还有用户说,去西部自驾缺少安全感,魏牌就在青藏线、川藏线、青甘环线上建立了30个护航驿站,每200公里一个救援点,城区主干道承诺2小时内抵达,偏远地区不超过6小时,确保小问题不耽误用户的大计划。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魏牌真正让行业侧目的,是其对用户需求的“外科手术式响应”。
此前,就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其在车辆OTA升级时误操作导致车辆休眠。当他忐忑地在售后服务群发出求助信息后,售后迅速反应,不到半小时两名维修师傅就到场着手解决问题。并且,两位师傅一直等到升级完毕,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才放心离开。
这场教科书级的危机处理,背后是足以被写进魏牌服务标准的“极速响应”机制。
而对于用户来说,相比于乱攀科技树的品牌宣传,车企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终极安全感。而为用户解决用车痛点及全周期服务的能力,最终又都会直接转化为自身品牌溢价与用户终身价值,构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循环。
这种“用户痛点不过夜”的作风,显然已经渗透到产品迭代的每个环节。
当魏牌蓝山在上海车展发布晨光白、薄暮青、暮夜黑三款新色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色彩命名背后的深意。这些源自中国家庭生活场景的色阶选择,本质上是对用户情感需求的精准捕捉。晨光白对应职场父母通勤途中的片刻安宁,薄暮青定格接孩子放学时的温暖瞬间,暮夜黑则安抚着深夜加班归家人的疲惫。
这种“产品即情感载体”的思维,在福祉版高山上体现得更为极致。当市场上MPV还在比拼航空座椅调节档位时,全新高山已经将视野投向2.6亿出行不便的老年群体,带来了采用前装量产模式的福祉版高山,让一家人出行变成享受,而不是将就。
面向未来,魏牌还将带来全动力形态智能平台方案,实现插电混动、纯电、氢燃料、燃油、混动,五种动力全兼容。
当行业还在争论“哪种动力才是未来”时,长城不做选择题,一套架构覆盖全球市场。届时,只要用户提需求,长城立马就能推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产品。
在智能汽车行业集体陷入“堆料焦虑”的当下,魏牌用430个用户交付中心、2小时极速救援、200+复杂车位泊车算法以及全动力形态智能平台方案,编织成一张以人为核心的全链路网络,带给用户全周期的安全感。
这场看似温和的变革,实则是对行业价值逻辑的颠覆——毕竟,能听见用户心声的品牌,永远比只会秀参数的企业更接近商业的本质。
当大多数车企还在用“用户画像”虚构需求时,敢把2.6亿老年人、318万自驾游爱好者、900万育儿家庭的真实声音写进产品说明书,或许才是破解当前同质化竞争的真正密码。
在敬畏与创新间寻找支点
当新势力用“科技平权”的口号收割市场时,魏牌却抛出一个看似“反常识”的答案:智能化军备竞赛的本质不是参数碾压,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敬畏。
这家传统车企正在用一场“既要又要”的平衡术,向行业证明——真正的竞争力,源于对造车本质的回归。
一边是激光雷达数量、芯片算力、屏幕尺寸的无限内卷,另一边是用户对“花哨功能”的疲惫感逐年攀升。这种割裂背后,是车企对“科技过剩”的集体误判。
当行业沉迷于“用参数定义高端”,魏牌却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径:将35年造车经验提炼为“安全冗余”,再以用户共创机制修剪掉“伪需求”。这种“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逻辑,恰是传统巨头对造车本质的坚守。
在行业集体陷入“科技军备竞赛”的今天,魏牌的选择像一剂清醒剂:当车企为“要不要上8295芯片”纠结时,用户真正焦虑的是死机后能否一键呼叫救援;当行业争论“城市NOA有没有必要”时,真实用户更在意地库泊车能否多留出20厘米开门空间。
这种“反共识”的底层逻辑,正是魏牌将长城体系35年造车经验与新势力用户思维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
而魏牌的底气,就藏在两组矛盾数据的融合中:一面是五年500亿元的研发投入铸就的硬核技术矩阵,另一面是用户意见直达魏建军办公桌的“零时差反馈”。
当Hi4性能版智能四驱电混攻克“全地形适应性”时,西部车主关于高原场景的实地反馈,也正通过数字化渠道实时同步给研发团队。
这种堪称“大象起舞”的奇观,源于长城体系的底层变革:着力建设的用户交付中心,不仅是渠道形态的升级,更重构了传统车企的神经传导系统。
从渠道端来看,传统车企的渠道像漏斗,用户声音层层过滤后早已失真。而新势力的直营体系又像沙漏,服务资源受制于规模瓶颈。
相比之下,魏牌的解法无疑颇具智慧:保留传统车企的毛细血管网络,嫁接新势力的数字化神经中枢。
而这种选择背后,其实是传统车企对产业规律的深刻认知:长城1800万辆的产销规模,让其比任何新势力都清楚“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含金量。
在魏牌的解题框架中,用户需求不再是研发链末端的被动适配,而是贯穿产品定义、服务响应和品牌迭代的决策主线。
当魏牌把“安全感”拆解为产品焕新、渠道变革、24小时人工客服和售后服务,本质上就是在用制造业的长期主义对抗互联网思维的流量焦虑。
而魏牌更大的野心,在于为传统车企蹚出一条“兼容式转型”的路径:既不一味否定新势力的用户共创模式,也不盲从互联网企业的流量游戏,而是将传统车企的供应链控制力、品控经验与用户思维的敏捷性结合,在敬畏与创新的平衡木上寻找支点。
过去,长城体系的成功,很大程度就是建立在精准聚焦彼时中国消费者的核心诉求。而如今,面对新势力冲击下的市场格局,魏牌作为长城体系下的“排头兵”,“造车老炮”的深厚底蕴融合新势力的“灵活身段”相结合,这场始于用户、忠于用户的变革,终将重塑智能汽车的价值坐标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