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市大动作,要来了
一场深刻的变革已拉开帷幕。
据新华社5月15日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八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核心城市价值有望提升,老旧城区将因改造释放潜力。中金公司在此前的研报中表示,城市更新将推动房地产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居住质量,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意见》核心内容梳理如下。
//
主要目标 //
(图片来自海洛)
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 八大核心任务 //
(一)既有建筑改造
实施危房分类处置:D级危房拆除重建,C级危房加固改造,国有老旧住房功能提升。
建立文物建筑"一屋一策"保护机制,严防借危房改造之名破坏历史风貌。
推进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室内装修升级,提升存量资产使用价值。
(二)老旧小区整治
基础设施升级:管线改造、电梯加装、消防完善、停车充电设施建设。
服务功能提升:增设助餐、家政等社区服务,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文化价值挖掘: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综合性改造方案,实现居住环境与文化传承双提升。
(三)完整社区建设
完善"三设施一场地"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公共活动场地全覆盖。
推进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养老、托育、健身等短板。
建立规划师、设计师、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建设机制。
(四)重点区域更新
老旧街区:推动业态升级,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老旧厂区:工业遗产保护与产业转型结合,发展文创、科创等新业态。
城中村:实施"一村一策"分类改造,杜绝大拆大建,强化历史风貌保护。
(五)城市功能完善
构建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优先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完善无障碍设施。
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全民健身设施。
(六)基建改造提升
地下管网改造: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管线更新,推进管廊建设。
防洪排涝体系:构建"联排联调"运行模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绿色慢行系统,优化货运网络,推进BIM技术应用。
(七)生态修复治理
实施"四治一体":治山、治水、治城、治绿协同推进。
推进海绵城市、湿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建设生态基础设施。
增加口袋公园,推动绿地开放共享,保护生物多样性。
(八)文化遗产保护
建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与保护前置机制。
创新居民参与保护模式,探索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路径。
强化风貌管控,严控超大体量建筑,保护历史地名文化。
// 六大保障机制 //
(一)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城市体检-专项规划-项目实施"的规划实施体系。
完善土地混合开发、用途转换政策,优化地价计收规则。
(二)用地政策突破
推行"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跟着项目走"的要素保障机制。
允许存量用地自主改造、联合开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投融资模式创新
构建"财政支持+金融助力+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体系。
发行超长期国债、地方专项债,推动REITs等市场化融资。
(四)可持续模式构建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
鼓励国有资本带动,培育专业化运营主体。
(五)法规标准完善
加快城市更新立法,修订消防、配套设施等技术标准。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绿色建筑、智能建造技术。
(六)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矛盾化解处置预案。
强化房屋安全巡查,构建维修资金长效管理机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