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健信超导IPO背后,是磁共振低价竞争的残酷真相

访客 2025-05-13 12:04:42 5093 抢沙发

“磁共振成像(MR)设备200万竞标”到底赚不赚钱的答案,正浮出水面。

健信超导IPO背后,是磁共振低价竞争的残酷真相

MR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健信超导”)的科创板IPO申请获得了受理。

健信超导是国内MR整机厂的磁体供应商,客户涵盖了富士、GE医疗、万东医疗(600055.SH)等影像医疗龙头。

这份招股书详细披露了MR核心零部件超导磁体的成本数据。

2024年,健信超导的超导产品平均售价为107.44万/台,占200万/台MR产品售价的比例已经超过5成。

这意味着,叠加生产、研发等成本支出,低端MR设备的低价竞争对整机厂来说基本是“不赚钱”。

磁体成本揭秘

目前MR主要分成1.5T、3.0T、5.0T等标准,这与图像质量呈正相关。

近年来,不少设备厂商会在地方集采中对较为低端的1.5T MR设备主动降价以换取更多市场份额。

2021年7月,朗润医疗的1.5T MR曾以293万元中标;

时隔1年多后,开普医疗的1.5T MR单台中标价格仅为260万;

今年4月,万东医疗的1.5T MR以200万元中标,再度刷新了MR设备的低价竞标记录。

低价频出的背后,MR的生产成本或许并不低。

MR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磁体、梯度线圈等,成本占比为5成左右。

因MR需要在高均匀、高稳定的强磁场中才能实现,所以磁体是MR的最重要构成。

磁体又可进一步分成超导磁体、永磁体,各具优势。

超导磁体是目前唯一可达到1.0T及以上磁场强度的全身成像磁体类型,产生的超高磁场强度可使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磁化,进而达成医学成像目标。

相对来说,永磁体的磁场强度相对较低,一般运用在0.05-0.5T的MR。

大多数医疗机构所使用的MR型号均在1.5T及以上,因此超导磁体的商业化前景更为广阔。

目前MR整机厂主要采用自产、外购两种方式获得超导磁体。

西门子、飞利浦、联影医疗(688271.SH)等均自产超导磁体,东软医疗部分自研超导磁体;

万东医疗、朗润医疗、GE医疗等厂商则主要向第三方供应商采购。

健信超导主营以超导磁体为主的超导产品(统称“超导磁体”),是不少国产MR厂商的核心供应商。

2022年至2024年,超导磁体分别创收1.82亿元、2.63亿元和2.63亿元,占比在5-6成。

同期销售量分别为181台、246台和245台。

据此算来,2022年至2024年超导磁体的平均售价分别高达100.47万元/台、106.87万元/台和107.44元/台。

这意味着每台高达200万元的MR设备中,仅超导磁体一项成本的占比就超过了5成。

虽然售价百万,但健信超导的生意并“不暴利”。

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导的超导磁体成本分别为81.07万元/台、81.17万元/台和80.48万元/台,毛利率分别为19.31%、24.05%和25.09%,这显著低于终端厂商。

2024年,联影医疗、万东医疗的毛利率分别达到48.54%、36.55%,分别高出健信超导23.45个百分点、11.46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即便MR设备商采取自产的形式,超导磁体成本也要达到数十万。

这一数据折射出国内MR设备集采最残酷的事实:1.5T MR领域的低价竞争成本压力巨大,甚至会有亏损投标的风险。

不过终端厂商或许并不愿独立承担这一压力。

若价格战持续,终端厂商亦有可能要求健信超导降价,届时其利润空间或被进一步压缩。

“若未来在医疗设备领域全面推行批量采购政策,将对下游MR设备厂商的销售价格造成影响,降价压力有可能向上游核心部件传导。”健信超导承认。

健信超导采用了“以量换价”的销售策略。

“未来市场扩展空间较大,经营策略为在保持合理毛利的情况下,通过销量及收入增长获取更多盈利。”健信超导表示。

募投产能消化待考

健信超导目前产品涵盖了1.5T零挥发超导磁体、1.5T无液氦超导磁体、 3.0T零挥发超导磁体和等,是全球MR行业内排名第一的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

不少国产厂商获批的MR均有健信超导的名字。

2022年,万东医疗取得国产首台无液氦MRI设备注册证,所运用的正是健信超导1.5T大孔径无液氦超导磁体;

2023年、2024年,朗润医疗、万东医疗的3.0T MRI先后获批,背后的零挥发超导磁体同样源自健信超导。

2024年,富士、万东医疗分别为健信超导贡献了1.82亿元、0.63亿元,位居前两大大客户。

健信超导还打入了国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GE医疗的应链。

2024年,GE医疗向健信超导采购了0.34亿元的超导磁体。

GE医疗自身具备自产超导磁体的核心技术,却将该业务外包给健信超导,或是出于成本、核心部件国产化和本地化等趋势的需求。

二者还形成了股权的绑定。

2023年3月,GE医疗子公司通用电气医疗创业投资(杭州)有限公司(统称“GE医疗”)以0.47亿元认购了健信超导390万元注册资本,持股比例为3.1%。

GE医疗与健信超导实控人许建益等人约定,若健信超导不再是GE供应商,有权要求后者回购股份。

该对赌协议自健信超导递交IPO申请之日起自动终止,但若其IPO失败,则将恢复效力。

能够先后进入富士、GE医疗等头部厂商的供应商名录,或是健信超导能够在IPO节奏放缓下依旧“杀出重围”的原因。

今年5月以来,上交所仅受理了健信超导一家公司的科创板IPO申请,同期深交所则仍未有新增的IPO受理项目。

对标2024年5月沪深交易所的IPO受理项目数为0的境况来看,这仍是重大突破。

不过在2024年,健信超导收入仅为4.25亿元,同比下滑了5.58%。

这亦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设备以旧换新方案细则2024年7月才落地,导致当年医疗机构的招采节奏有所放缓,不少MR企业2024年业绩表现都不理想。

随着2025年招采节奏的恢复,健信超导的业绩有望迎来大幅增长——今年1月医疗设备采购规模达到16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0%。

健信超导已为此进行大量的备货,2024年末的存货账面价值达3.19亿元。

此番IPO,健信超导计划募资8.65亿元,投向“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等项目。

但健信超导的2024年无液氦超导磁体销售数量仅为38台,不到前述募投产量的1成。

对于募投合理性,健信超导解释称超导磁体市场规模的增长以及向GE医疗供货都可以保证新增产能获得消化。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09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