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欧盟商会发表调查报告:在华欧企正寻求从美企手中夺份额

访客 2025-05-10 09:01:17 24741 抢沙发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欧盟商会发表调查报告:在华欧企正寻求从美企手中夺份额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中国欧盟商会8日发布一项调查结果称,多数在华经营的欧洲企业已感受到或预计将感受到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积极影响”。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原因是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使该国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虽然欧洲企业受到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整体经济影响,但也可能从美国企业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和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报告,上述调查于4月17日至27日展开,收到162家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领域企业的回复。调查旨在了解外企在关税战背景下的感受。超过半数企业担忧2025年的营业环境将会变得困难,不过,与2018年该商会针对第一次中美贸易战进行的调查结果类似,许多商会成员已能缓解关税带来的直接影响,这凸显了他们的务实精神和适应能力,其中“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经营理念是关键因素。


图为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值得注意的是,有19%的受访企业表示,由于贸易冲突,它们从在华经营的中外客户那里获得了更多业务。36%的受访者表示尚未感受到积极影响,但预计机遇会来。

“我们听到的消息是,许多欧洲公司正在与美国公司竞争,尤其是与来自美国的进口产品竞争。”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表示,“他们看到的机会是如果那些(美国)进口产品中断供应,中国就需要在其他地方寻找供应商,这可能会带来潜在利益。”

不过,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企业从贸易战中获得了“可衡量”的净收益。不确定性等因素正给盈利和投资计划带来压力。

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显示,对其成员来说,中国对美国进口产品征收125%关税的影响大于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145%关税。约4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从美国进口的产品或物资受中国关税影响,价格已经上涨或将要涨价,而其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将通过更换供应商来应对。相较而言,只有31%的受访者表示受到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

《金融时报》称,该调查结果与中国德国商会上个月进行的另一项调查略有不同。后者发现,更多企业受到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不过,这两项调查都表明,贸易冲突严重损害商业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企业推进其在华业务的“本地化”战略,这意味着增加本地采购,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降低其在华供应链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

据欧洲新闻网站Euractiv报道,彦辞将企业信心的急剧下降归因于美国政府关税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认为,中国的基本情况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他表示,“由于地缘政治形势,尤其是中美地缘政治局势,企业正日益面临下行风险。”

调查还发现,当被问及企业是否感受到来自外部或非商业来源的政治压力增加时,76%的企业提到了美国政府。

不过,《金融时报》援引彦辞的表态称:“尽管存在紧张局势……但如果想在价格和质量上保持竞争力,中国仍然是你需要待的地方。”他补充说:“尽管大家都在谈论降低风险,每个人都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实际上,在某些方面,我们看到对中国的依赖在增加,而不是在减少。”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彦辞还表示,“不好界定贸易战会给我们的成员造成多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相信,中国能够化危为机,并证明它是一个稳定且可预测的投资目的地。”

9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前4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数据,尽管对美国出口下降,但对欧盟出口增长6.1%,达到1.21万亿元。此外,对东盟进出口数据均呈现增长趋势。整体来看,今年前4个月,中国出口增长7.3%,达5.53万亿元。

延伸阅读

进口95%依赖中国 美国建国250周年被指或无烟花可放

据央视新闻和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媒体近日关注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普通美国家庭没有了“中国制造”的产品,会是什么样?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当地时间4月27日,《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特别制作了可视化报道,通过颜色来呈现不同商品品类从中国的进口比例。



《纽约时报》可视化报道,展现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比例程度。颜色深浅直接反映了依赖程度:灰色表示这一品类从中国进口率为0-20%,绿色为20%-40%,黄色为40%-60%,橙色为60%-80%,红色为80%-100%

循着这样的可视化图,我们可以“走进”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看看移除“中国制造”后,哪些地方会受到显著影响:

可视化:

一个“没有中国制造”的美国普通家庭有多难?

首先,来到厨房。这里的很多必需品,如餐具、烹饪用具等,中国都占据了全球重要的生产份额。特别是家用烤箱,美国所有的家用烤面包机都是进口的,而其中几乎每一台都来自中国,从中国的进口率甚至超过了99%。



家用烤面包机(Toasters)从中国的进口率达到了99%以上

中国在餐具和烹饪用具等大批量商品生产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大力支持国内制造业发展。如今,中国生产的实体产品几乎占到全球总量的1/3,比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英国生产的总和还要多。

接着,前往浴室。洗漱台上的个人护理用品,如化妆刷、指甲刀、梳子等,几乎所有的这类商品都极有可能是在中国制造的。

步入客厅,情况可能稍有不同:许多东西也都是中国制造,但可能不是所有东西。像电视机可能来自墨西哥,沙发可能来自越南。这是因为自2018年以来发生了一个奇怪的转变。当时,美国加征进口关税促使制造商在墨西哥、越南和泰国等国家开设新工厂。如今,这些地方正在进口创纪录数量的中国零部件,并向美国销售组装产品。这意味着即使最终商品不是“中国制造”标签,其生产链条依然与“中国制造”紧密相关。

再看看家里的其他空间。阳台上的金属椅、木炭烤架、雨伞,书房里的电脑显示器和台灯,卧室里的急救包和电熨斗,储物间里的手电筒、烟花、婴儿推车和圣诞装饰品……所有这些,有七成、甚至九成多都来自中国。例如,雨伞从中国的进口率达到了98%。

这直观地说明了,多年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已与中国制造的商品紧密相连。许多美国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必需品,几乎完全或绝大部分依赖从中国进口。如果关税增加的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将对美国民众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纽约时报》的报道指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中国产品的美国家庭会是什么模样。

美国烟花进口95%依赖中国

业者担忧:建国250周年或无烟花可放

数十年来,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制造业。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实物产品,这一产量规模比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英国的总和还要多。

香港《南华早报》此前指出,“当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全球发起关税战时,他手中的那支笔,很可能就是中国制造的。”

甚至连美国庆祝国庆日的物品——烟花,也高度依赖中国。每年独立日,全美各地会举行1.7万场庆祝活动,烟花秀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活动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美国进口了5.08亿美元的烟花,其中95%都源自中国。《纽约时报》指出,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甚至很难庆祝自己的国庆节,因为绝大多数烟花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现在,由于美国施加的畸高关税,无力承担关税的美国烟花公司已通知中国供应商暂停发货。美国《华盛顿邮报》27日报道称,一位美国烟花公司老板表示,这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短缺、扰乱生产,还将使特朗普想要隆重庆祝的美国建国250周年活动无烟花可放。

施耐特烟花公司共同所有人、美国全国烟花协会主席斯泰西·布莱克担忧,中国烟花工厂即将进入一年一度的夏季停工期,如果特朗普不立即取消关税,他们将错过为2026年下订单的机会,明年美国建国250周年庆典的烟花产品不知道还能从哪儿来。

至于特朗普宣扬的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美国烟火协会(APA)首席执行官朱莉·赫克曼认为,这永远不会发生在烟花制造业上。她表示,美国不会生产烟花,“我们没有原材料、火药和所有必要的化学品”,即使有人想开始生产,所有化学品也必须依赖进口。

白宫前经济顾问:

美国人最想念的将是中国产品

加征关税本质上是“劫贫济富”

当地时间4月27日,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出任过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的加里·科恩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加征关税政策将产生“劫贫济富”的负面效应。这位曾任高盛总裁、曾因反对钢铝关税政策而辞职的华尔街银行家指出,新一波关税政策将产生明显的“累退效应”,首当其冲的正是美国低收入家庭。

科恩指出,关税本质上是“劫贫济富”的税种。他分析称,一件中国制造的商品,从出厂装船、漂洋过海到美国,再经过清关、分销、上架,整个过程需要约8周时间。以4月2日加征关税为起点,实际影响将在5月初开始显现。

他的阐述与特朗普当日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宣称,关税上涨后,年收入低于20万美元的美国民众将获“大幅减税甚至完全免税”,并预言制造业复兴将带来“就业激增”,称自己的经济政策将成为“美国的聚宝盆”。

但多位专家指出,用关税收入替代个人所得税的设想纯属天方夜谭。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最新研究显示,该设想不仅“严重偏离实际”,且“根本行不通”。

科恩还在采访中表示,说到底,打关税战最终都绕不开中国产品这个关键命题。美国人已逐渐意识到美国最依赖的、货架上最不可或缺的商品,恰恰都来自中国;美国人最想念的将是来自中国的产品。

责任编辑:荀建国_NN7379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74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